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46更新:2024-11-21 00:30:11
台湾电影不同于香港电影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保持了一贯的文艺色彩,这与香港电影追求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征有着明显不同。究其原因,自然与地域因素和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台湾知名电影人焦雄屏曾分析说,台湾电影继承了台湾乡土小说的精神,有对现实及都市加以批判的惯性,而且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反省及回忆成分;反之香港电影则以商业与娱乐化为特质,充满精力。虽然台湾电影也产生过诸如朱延平之流的“商业片大导演”,可是为台湾电影带来声誉的还是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人。换句话说,香港影人中堪称“大师”的并不多,可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位却都无愧于这一称呼。虽然这种特征并无实质上的高下之分,却也明显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何价值取向。 不过,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港台电影都面临同样的严重危机,产出影片数量大为减少,电影产业面临严重萎缩。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的特殊关系,以及CEPA的实行,“港人北上”俨然成为潮流,加上港片多年来在内地积累的超高人气,港片虽然面临危机,但也是在不断地坚守与改进中艰难前行;面临同样问题的台湾电影则由于政治原因难以平等的享受内地市场,发展更为艰难。不过,台湾电影也有一点是香港电影不具备的,那就是政府的支持。台湾当局有专门的扶持基金来扶植电影产业,对于台湾电影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不过,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加上老一代电影大师产量的下降或停止,台湾新兴电影人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寻求生存机会。近几年来在岛内盛行的青春校园片的大量出现就是台湾电影人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表现。虽然最近几年有《海角七号》《艋舺》等片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却难以改变台湾电影人坚持电影艺术性特点的信心和坚持。这里提到的《一页台北》《第36个故事》这两部在今年公映的影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应该说,受台湾的大环境的影响,台湾电影与上个世纪末时期的大师作品还是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原本在杨德昌、蔡明亮等人作品里的那种对于社会和城市的批判有所减弱了,代之的与之有些相反的对于地域的进一步认可和城市亲和力的进一步增强。虽然仍有《不能没有你》《眼泪》等这种坚持社会批判和分析的作品,可是还是在以《海角七号》为代表的作品里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乡土地域情结最为典型。究其原因,与旧世纪末新世纪初台湾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台湾自我身份认定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对于自身地域的认可也成为一个主流,加上在经济危机中的艰难处境又使得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增强,表现在电影上则是一种浓重的城市及地域情结令人印象深刻。 这两部影片首先在内容上的第一个相似之处就是表达了对于自身地域的浓重情感。《一页台北》完全是围绕着台北的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来展开,透过镜头呈现台北城市之美及浪漫情怀,处处透露着对于这座城市的眷恋。影片最终的结局也在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情和归宿还是在这一个让人留恋的城市。虽然影片里透露出了这座城市的混乱的一面,却是也在用活生生的事实来告诉观众这是一座有血有肉的城市,充满着人性化的情调。而《第36个故事》的英文名字《Taipei Exchanges》也暴露了这是以一部以台北为主要地域展开的影片,而且相对于《一页台北》,《第36个故事》在这种地域情感的表达上更为明显。本片里的台北显得轻盈、自在且充盈着温润的人情。影片中从淡水河的彼岸俯瞰台北城的镜头,透露出静谧、开阔或者一点点寂寥的意味。本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那些对于台北市民的访谈,涉及梦想以及价值等等,颇具人性化色彩,虽然略显突兀,却也凸显本片编导对于台北市民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影片虽然以桂纶镁角色离开台北作为结局,却仅仅是出于一种对于梦想的渴求,而且恰恰把台北当做了“第36个故事”来延续这一段浪漫的故事。这两部电影中的这一处相同之处,也绝非偶然,其实也都反映着时代变迁及经济动荡之下对于本土化的一种怀念和肯定,也是台湾人对于身份自我认定的一种暗示。
今日从“迅雷看看”看电影《第36个故事》,可能是鄙人悟性差,尽管全部看完了但是懵懵懂懂。倒是随后的影评不像影片是流动的画面,而是用文字描述的,我没参透可以转来慢慢品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有心人看完电影后观感。如果说影评精彩,那肯定是影评人的认识深刻有不同的见解,同时也说明电影本身就具有拨动人心之处。善好之物,人所共享。比如书,即使你不曾拥有抑或参透。但是看过翻过,书上总有读者翻阅的痕迹;读者心里某个角落也会留有数的影子! 经历是财富,共享是共富!底被台湾电影征服了,又是一种淡淡的美,如泉水般流出的音乐,让人陷入无限向往的歌声,温馨中透着浪漫,轻松中让人感受到些许人生哲理,平淡中体会出梦想的可贵。在过几天就三十岁了,到了而立之年,也就是到了而立之年我才越来越多的问自己,活着的意义,也才明白人应该有梦想,有目标。似乎有点晚,但是也很庆幸,好歹也算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最近我又在不停的问自己,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相信很多人都在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都在找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且始终在小心翼翼的选择着。生活中很多人乐此不疲的讨论者别人的生活方式,对别人的选择嗤之以鼻,觉得不可理解。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的答案,就像电影中针对三个问题进行了随机的街头采访,前两个问题是A、B两个答案的选择题,结果选择两个答案的人数量不分伯仲,但选择答案的原因却是五花八门。第三个问题是一个问答题,针对在你心里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被采访者给出的答案都不同,有人说是父母,有人说是健康,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纯真等等,其实这就是电影里所说的心里价值,每个人的心理价值其实是不一样的,就像以物换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去以自己的眼光评论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电影告诉了我们很多人生哲理,比如对梦想的思考,对梦想的追逐,对心理价值的阐述,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台词,比如“事情总是这样,不会照着你意思走,在这个城市里一定有人少了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骨瓷,一定有人多了沙发,
也一定有人少了沙发,只是还没找到彼此而已”; 比如“城市是空的,故事是人写的”。电影也让我认识了林仔仔—林宸希。桂美伦很早就知道,看过他的《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映像很深,26岁的她依然保持着一种清新,一种独特的美丽,在她身上看不出一点现在明星的浮躁。林宸希应该说是电影塑造人物的一个亮点,调皮可爱,很喜欢她骑自行车宣传咖啡店的那一段,引用一段影评:她骑着脚踏车,穿梭在街道巷弄之间,午后的阳光穿越树梢,映照她意气风发的脸庞,微微上扬的嘴角,彷佛前往未知的通关密语,那是一种不害怕的表情,是我们曾经熟悉,却不知不觉随时光流逝的美好青春。耳边同时响起雷光夏充满故事的歌声,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感动!我看着电影中自由穿梭的蔷儿,想起那段在台北随心所欲的好日子:睡不着,就在诚品书店看整晚的书;想唱歌,就和要好的朋友到好乐迪唱一整晚,天亮再说晚安;最喜欢在十三楼看夜景,想象黑夜之下的点点星光,当时陪伴我的人还为我在阳台上布置了小茶几;当时极为钟爱的山中咖啡馆,就像心有灵犀的恋人,挤了半天公交车上阳明山,就为了去翡冷翠咖啡馆喝下午茶。电影的场景选择、镜头选择很好的阐释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镜头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不时的让人随着镜头画面陷入深思。温馨的咖啡屋,宁静的城市,柔和的色彩。最后说说我的梦想,开个音像书店,特别的是不仅是卖别人喜欢的,更重要的是卖自己喜欢的。另外希望这个书店也能有一种文艺氛围,并且温馨,我的梦。总觉得那些就像一阵阵淡淡的清风,由远而近,迎面拂来,夹着幽香,沁人心脾!相对于大陆,台湾只是弹丸之地,但是对于传统与文艺的继承和发扬,于小处于细微,深入人心,却又那么自然,那么恬静!
个人平时很少看台湾的片子,有时候会刻意地去挑一些比较小资的,节奏舒缓的文艺片。因为此种类型的台湾影片,往往透露出其独有的质朴感和归属感。会让人完全敞开心扉去接纳它们所呈现的一切,仿佛茶余饭后随意遇见个路人,就心无旁贷去一间街角的咖啡馆,天南地北地调侃闲谈。城市的隔阂感与疏离感在这一刻早已烟消云散,弥漫在空气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的快慰,些许的亲切。《第36个故事》就是众多小情小调影片中的一部,它映入了我的眼帘,和煦温馨的基调,闲情淡雅的色彩,无不令我安静地沉醉于其中。 也许桂纶镁天生就散发着一种气质,温柔可人,微带任性洒脱,细细去品可能还有几丝的愁绪与忧虑。在《不能说的秘密》中,她稚嫩的表演配上同样不成熟演技的Jay,使得原本哀伤惆怅的情调,多了一份灵动。倒不是说,这部影片有多么地出彩,只是对于Jay的处女作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第36个故事》更像是一个情景剧,好像完全没有事先准备好对白,而都是靠演员们即兴表演的发挥。以朵儿与蔷儿的视角去看待所有的问题,加上声线极具磁性的旁白解说,很有说服力。舒缓惬意的节奏,仿佛在昭示着奔波劳累的人们,暂时停下脚步来聆听这个城市的呼吸,感受这个城市的脉搏。 “朵儿本来并不想让她插手自己的咖啡馆,但蔷儿的妈妈让蔷儿别游手好闲。朵儿的妈妈则说朵儿需要人手。碰巧她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像这类略带诙谐的旁白还有很多,不知道属不属于台湾片特有的元素。让我这种偶尔接触此类手法的人,
忍不住会笑,但却不会笑出声来。正如熟睡的婴儿在梦境中感到快乐,嘴角露出一丝的微笑,一旁是欣慰满足的妈妈。朵儿与蔷儿是台北最普通不过的一对姐妹,她们就仿佛是一枝与一叶,小小的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之中。平凡无奇的她们又何尝不是台北这个城市的一个小小缩影呢?她们的一切性格与活力都被包容于其中,而台北又把这种性格与活力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许就是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吧。 《第36个故事》的英文是“Taipei Exchangce”,意思是“以物换物”。这是为了提高咖啡馆的上座率,蔷儿想出的一个很奇妙的办法。人们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带来,到咖啡馆挑选其他人的东西与之交换。在蔷儿稚嫩的内心里,好像就从没有交换价值这个概念。她天真地认为,一个人觉得很有价值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眼里往往就只是废品,而毫无意义可言。看似富有哲理的观点,即使她有时候态度不好,但也得到了大部分客人的认可。其实她自己真正想换的是一辆车,不禁暗笑,还真是找不出咖啡馆里哪样东西的价值是基本衡值于车的。而然,直到最后,她终于梦寐以求地换到了,这是讽刺现代人的利欲熏心呢,还是单纯地告诉人们,只要有梦就能实现? 很多时候,电影的片名并不代表影片所诠释的内容、含义,而可能是引申义。“第36个故事”,其实也完全不是真正的主题所在。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第36个故事都有所不同。在听了一个客人关于香皂的35个故事后,朵儿决定做一名背包客去环游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第36个故事。很不可思议的那些故事,被蔷儿娓娓道给听众的时候,却显得那么地真实。在咖啡馆里,听别人讲冒险的旅行故事,早已出离了探究真实的必要性,你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颗平静的心。这些故事就是一枝一叶,它们是大千世界里许许多多故事的一个缩影。这其中的故事,有你的,有我的,还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