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57更新:2022-08-15 11:53:40
秦国这样一个盛世王朝,为什么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发人深思。
治国不懂“逆取顺守”之道。
国家治理,是秦帝国完成统一大业后的更大难题。秦始皇不懂“逆取顺守”之道,用打天下的方法治天下,结果秦朝只延续了15年。西汉的政论家贾谊认为,自古“取与守不同术”“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也就是说,立国与治国根本不同。
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时候,天下百姓都希望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天下刚定,秦始皇不体恤民情,不珍惜民力,反而大兴土木,修万里长城,筑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浩大工程,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和灵渠是利国利民,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但不能毕万事于一世。浩荡工程大大超过国力,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而民心大乱。
结果出现“百姓怨望,群盗满山”“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局面,大大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正如汉代学者贾山所说:“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
门客制度导致“派系”林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导致秦始皇在推行中央集权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官员不足的问题。由于当时没有诞生全新的官员选拔机制,而旧有的“游说”方式又不适合秦朝的统治模式,因而在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大环境下,地方官员不足就成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在《大秦赋》中,秦国出现官员空缺,一般从门客中举荐。大秦相国李斯就曾是吕不韦的门客。门客制度直接导致了六国贵族对秦帝国的不满,因为门客制度带来了“派系”“团伙”“山头”,从而固化了局部利益,导致官吏不是为国家卖命,而是为某个山头卖命,山头主义盛行,国家治理有统一之形而无统一之实。门客制度导致的分散主义、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对郡县制形成巨大反向冲击,削弱了秦帝国的统治根基。
正是秦帝国灭亡的教训,隋唐开启了后来的科举制,从而开辟了治国的人才通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直到近代,西方采用的还是贵族世袭制度。相比较于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古代治国安邦文官制度早了1000多年。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渠道,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打通了人才向上的流动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更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因此,科举制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民贫民弱”掏空国之根基。
秦帝国的国家治理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强国弱民”。《商君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照这种治国理念,只有民贫民弱才能够顺利推行国家政策,才能体现政府强权。“弱民”的真正含义是压制民众的欲求、智力和权利,限制其能参与国家行政的能力,使民众无法团结起来与统治者对抗。这一点,现在看起来也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国强民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民贫民弱的情况下,国家根本无法长久发展起来,致使人民在内心里没有归属感。天下乃一人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由此秦帝国虽然在领土上、在政治上、在文化形式上统一了天下,但是没有在人民心中形成认同感,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四起的原因。
贾谊在总结秦朝覆灭的教训时说:“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秦帝国的教训是深刻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唐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也正因为如此,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民本思想深植于圣贤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内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等主张,不仅广为人知,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心向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丞相李斯,在秦国的统一大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朝建立之后,他辅佐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为后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斯虽然功绩卓著, 但是,他利令智昏,贪生怕死,最终,和宦官赵高密谋发动“沙丘之变”,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也让自己也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暴病沙丘,阴险狡诈的赵高乘着夜色来会见丞相李斯。此时,赵高酝酿了一个巨大的阴谋:篡改秦始皇的诏书,赐死皇位继承人扶苏和战功显赫的大将蒙恬,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当时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力极大,只有得到李斯的同意和配合,这个阴谋才能得逞,所以,赵高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与自己共谋。
李斯原来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差役,之后,为了施展抱负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始皇平定六国,改革创新,很受秦始皇器重,官拜丞相。李斯对始皇更是感恩戴德,忠心赤胆,为秦朝的发展不遗余力。赵高虽也能言巧辩,但是,在能以《谏逐客令》说服秦始皇改变意向的李斯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要想说服李斯叛变,谈何容易。
但是,事实的结局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是在这个不眠之夜,李斯服服帖帖的顺从了赵高的阴谋,大秦王朝走向亡国的序幕就此正式拉开了。沙丘之变让李斯背上了历史骂名,成为“千古一相”的耻辱,后人用“功成不解谋身退,只待咸阳血染衣”来讽刺他,认为:李斯是一个贪图权贵,坚守相位的人。这对李斯来说,好像有失公平。
李斯当时年事已高,也不至于为了再多当几年丞相,背叛这个对他曾宠信有加的秦始皇,违背当时道德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官场险恶,就不难得出:李斯的沙丘之变,其实,更多的则是因为贪生怕死。李斯怕的不是赵高,更不是胡亥,而是赵高字字如刀的“精辟谬论”:
赵高先是把他跟大将蒙恬做了对比,才能、功劳、谋略、人气样样比不上蒙恬,再加上,蒙恬与扶苏关系甚厚,扶苏继位后一定会重用蒙恬为相,到时让你李斯吃不了兜着走,再看秦国历任丞相,哪一个又落得个好下场。赵高的话语,刀刀插在李斯心上,仔细想来也是这么回事。
商鞅变法,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受酷刑而死;编著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的丞相吕不韦,被秦始皇罢免相位,贬出京城,几年以后,还是被耿耿于怀的秦始皇赐予毒酒而死。还有曾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的甘茂等丞相,都是纷纷逃离秦国才得以保命。
难道说,秦国的丞相职位是做不得的吗?
其实不然,这都得归咎于法家的治国理念。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就一直沿用法家的理念来治国,秦朝更是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集大权于一身,不受老百姓监督,也不受诸侯制约,子民的生死君主说了算。丞相为百官之首,总理朝政事务,若政绩出色却图谋不轨,就会受到帝王的排斥,甚至,遭来杀身之祸,株连家族,世代不得翻身。
法家的这种专制制度,使丞相成为君主的掌心之物,君主的恩宠使他们得以高枕无忧,尽享荣华,君主一死,他们很可能非但相位不保,而且,还有性命之忧。如今,秦始皇突然病死,李斯也会失宠,扶苏继位后又会对他信任几何?这才是李斯害怕的原因。
李斯与扶苏的观念正好背道而驰,要是扶苏继位,那么,在秦朝以法家理念治国的制度下,李斯抽身难退,只有死路一条。就算有心赴死,根据秦朝的律法,还得株连三族。所以,听赵高一番言语,李斯真是如坠噩梦。他怕了,怕扶苏,更怕的是秦朝的专制制度。
而赵高的阴谋能让他保全相位,保全家族性命,他还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
在秦朝的严刑酷法面前,个个惶恐不安,生怕触碰底线,因为,没有公正的法律依据来做主。赵高惧怕扶苏继位遭有私仇的蒙恬报复,发动了沙丘之变。陈胜、吴广惧怕戍边延期而杀头,发动了农民起义,巍巍秦朝很快走向了死亡的边缘... ...这恐怕是法家理念所无法估计到的。
之后,李斯因为惧怕,更是成为了沙丘之变的帮凶,为得到新皇恩宠,他助纣为虐,纵容秦二世横征暴敛,贪图享乐,君主专权更为恐惧,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深受恐惧的李斯就这样,把自己曾煞费心血建造的大秦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算计来算计去的李斯,最后,还是以谋反的罪名被秦二世处以酷刑,殃及家族。这在君主专制面都前显得是那么的软弱无助,而打造出集权于一身制度的正是李斯本人,颁布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将皇权缔造的完美至极,也让自己死在了亲手制定的酷刑腰斩之下。
历史愚弄了这个集智慧于一身的丞相李斯,临死前,他和一同被处死的儿子相视痛哭:“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哪还能办得到啊!”行刑前怀念过去在上蔡的日子,其悲声凄婉之声令人叹息,当然,也是对他追逐权力终生的全面、彻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