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03更新:2024-11-23 23:19:39
1.引进 高质量的音乐剧太少。确实引进的高质量的音乐剧太少了,而且最近的音乐剧引进都开始走“热闹风”。妈妈咪呀,Q大道什么的。表演和唱功要求都不是特别高,主题也比较适度,图个乐。真正特别走心的,Billy Elliot,Annie,South Pacific这种级别的,目前太少太少。
2. 歌剧与音乐剧的混淆。很多人还是认为进音乐剧剧场是去听那些只唱元音的、一句词唱八遍的、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的,而不是以故事为主导的音乐剧的。说实话我也受不了听两个半小时不同频率的元音的。
3. 失败的音乐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很多音乐电影的导演对于改编音乐剧这个环节理解的是不透彻的,没有处理好非现实主义的音乐剧和自然主义的电影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众多音乐电影不伦不类,让很多以电影为主要消费的观众上来就直接认定自己对“说到一半唱歌”这样的表现方式欣赏不能。但其实很多时候是电影思路的问题。《悲惨世界》是最近几年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
4. 本土制作音乐剧总体一般很多的Overacting 主创理解不深刻,导致本土音乐剧还有些路需要走。
5. 主力消费观众认知程度。音乐剧这项艺术由于对于主题的高度简化,需要有一定生活阅历或理解的人才能很好地欣赏,因为音乐剧中大量符号甚至有些直白的歌词只有对应丰富的内在体验能产生共鸣。生活有个三个层面,看山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很多音乐剧需要的是第三层观众,他们一定程度上阅历丰富,有理解,已经返璞归真了,越过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看山还是山了,开始追求生命中最简单但是真挚的东西。音乐剧高度抽象化。它太简单,太不复杂,导致如果阅历不足够,很难产生共鸣。而如果阅历和理解达到了,就可以星火燎原。
音乐剧是戏剧领域里最高级别的表现形式,无论台前幕后,综合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它需要观众“懂”,才能知道音乐剧好在哪,哪里好,哪里还不足,不“懂”的话,是很难喜欢上这个东西,至于怎么让观众“懂”,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来做这个事情,说音乐剧逼格高的人真是醉了,比起歌剧,音乐剧更多的是表现市井小民的生活,那些故事有可能是荒诞的,但是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发生了,你不会觉得那是一点都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大部分普通人能够感同身受的,音乐剧比起歌剧,是更加“亲民”的,何来“逼格高”一说。还有多少人对音乐剧抱有这种误解。想尝试了解音乐剧,建议从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不是说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不优秀,而是就我国普通观众目前所能接受的程度来看,百老汇的手法离我们的欣赏习惯和对故事的期待值更近一些,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而且百老汇玩的花样更多,不拘一格。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能否接受西方式的文化是一个问题。比如说西贡小姐里面的大尺度基本就很难被有关部门和相当大一的部分中国观众接受。而Rock of Ages、Jersey Boys之类的需要很深的文化背景。对于我这个Queen的歌迷来说,全场大合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人生中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人群在国内有多少,能不能卖出票,是引进方要考虑的。再就是英语的语言障碍,如果一边看字幕翻译一遍听歌,很多音乐剧英文原词的美感就理解不出来。要说本土制作的音乐剧,我没听说过当今比较有影响的。中国的京剧或者当年的8个革命样板戏都可以说在文字和音乐上比较有音乐剧的感觉,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开发新的本土音乐剧是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样板戏编写组可是可以集中当时最好的词曲作者和舞蹈、舞台、剧情设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