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94更新:2024-11-23 23:24:29
冯小刚:我觉得得看片子。像这种片子它肯定多,如果是《集结号》,就不好加。
南都:那会有找上门来您不愿意的吗?就是有些它不是那么适合,它非想要加进来?
冯小刚:有这样的。这种情况我跟他们讲一道理——你要特别不合适,搁在这儿就不好了。因为你是想做到让人们注意你这个产品,但是如果不合适,观众开始恨你这个产品,不就适得其反了吗?他们都接受这个道理。
南都:最离谱的广告是什么?
冯小刚:也没有什么太离谱的。但有时候他们会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的产品加一情节,一般这种的就不答应。
南都:那你直接拒绝吗?
冯小刚:一般这种时候,我就说,你们可以请我单独拍一部啊!那他们一听,差不多就歇了。
段子的秘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我拿了她们(华谊的女员工)的想法,再从语言上组织成一个非常好玩的事儿,段子就来了。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电影试片时大家笑成一片,您自己看怎么样?也觉得很满意?
冯小刚:我翻来覆去地看了有几十遍,都已经分不出来了,属于麻木了。所以我觉得很恐怖,麻木了之后我就会丧失那个感觉,会觉得怎么看也不笑。但是每次我陪着没看过的人看,别人都笑得厉害,所以我觉得还成。
南都:《非诚勿扰》的本子跟您之前创作的《贵族》有没有关系(今年上半年,冯小刚曾创作《贵族》剧本,并请来彭浩翔操刀,但中途夭折。有传闻说《非诚勿扰》的人物关系和部分段子都来自《贵族》)?
冯小刚:没关系。因为《贵族》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故事,所以就一直弄不出来。找别人写我觉得也写不出那意思,拍喜剧的东西恐怕还非得自己写,所以最好是另起炉灶弄一个。
南都:但是人物关系和段子呢,有把《贵族》里的挪过来吗?
冯小刚:没有。全部重新去写,一边写一边想。我坐那儿开始写第一场戏的时候,都不知道下面要干什么。当写到舒淇出场的时候,哎!发现这两个人的感觉找着了,开始变得有生命了,好像不是两个我编出来的人物。而且,方中信那个角色(片中舒淇深爱的已婚中年男)也出来了,我脑子里的他,就是高仓健那种男人40多岁时候的样子,很多女孩都会非常迷恋这种男人。那么怎么能够从这样一个男人的怀里把舒淇给夺过来呢?我开始觉得有意思。就得是葛优这样一个很幽默很有趣的男人,才能把舒淇从内心的一片灰暗之中,打捞出来。
还真是佩服冯小刚在中国电影观众中的号召力,昨晚去看《非诚勿扰》,赶上周末,电影院里人山人海,排队买票就排了一个小时,最后还只买到一个小时以后场次3排的最边座。这里应该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也可能会有被看过的朋友忽悠来的。在这里我就不忽悠大家去看了,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对冯小刚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产生严重质疑,我真想问一句:冯小刚,你还会拍电影吗?
看电影的时候影院的笑声很密集,特别是前半部分,笑点集中在葛优的对白身上,只要葛优开口,说什么观众都笑,这个心理暗示作用太强大了,大家似乎是觉得我们是在看冯小刚拍的贺岁喜剧片,所以我们必须要笑,即使不好笑皮笑肉不笑我们也要笑,不笑就对不起那电影票钱,不笑就不是在看冯小刚喜剧电影。于是才开始我也跟着其他观众笑了几次,但很快我就觉得不对劲了,这种肉麻当有趣的过时东西没什么好笑的啊!
我原来曾经说过,让人哭不代表这就是部好电影,但让人笑也未必是一部好电影,因为笑能分为主动的会意的笑和被动的被胳肢的笑,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中所制造的笑料,基本上都属于后者。
我很遗憾地发现,冯小刚驾驭语言的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多年前王朔小说的水平上,那种抖机灵式的调侃不会是一个正常的人物在生活常态下所能说出来的。且不说我们总听这样的语言会产生的审美疲劳,这样的语言的大量出现,会造成一种间离效果,观众不会觉得这是人物在说话,只觉得这是葛优在说话,是葛优在说编剧导演苦思冥想之后给他安排好的台词,观众入不了戏,我们不是因为剧中人物而笑,而是因为演员本身在笑。这就像我们在看小品,看的时候我们不会在意小品中的人物,而只在意这是赵本山,这是宋丹丹,这是范伟,这是由小品这种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决定的,15分钟的节目,每30秒钟要让观众笑一次,
没时间全面交代人物,只能依靠演员本身给观众的审美惯性迅速制造笑点,但一个小品连演两个小时看你还笑得出来吗?喜剧电影不是这么拍的啊,需要把观赏者代入到人物中去,让观众融入到情节中去,要是一部电影总是在提醒观众演员和导演的工作,这电影就成了一个灾难了。更何况你的语言也比不上人家赵本山的小品和郭德纲的相声,我何必去看你啊?
我上一篇日志刚说了关于很多喜剧侮辱观众智商的问题,其实我在那篇文章里本来还想说,在中国的喜剧导演中,冯小刚在拿捏这个分寸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但到了《非诚勿扰》,我发现冯小刚彻底露馅了,里面大量的情节设置都是在把观众当白痴的。
这部电影的情节的起点是葛优扮演的秦奋卖了他发明的那个分歧终端机给范伟扮演的风投商人,你觉得这么个东西卖200万英镑可能吗?这个投资商要傻成什么样能买这个啊?(范伟的喜感还是来自于他的药匣子口音,冯小刚啊,你太没创意了吧?)一个人发明这么个东西来高价出售,这人不是精神病也是偏执狂。也就是说这个情节是不成立的。不过不成立也没关系,喜剧允许荒诞,但要风格统一吧?既然你开始荒诞了你就荒诞到底,可到后来又很正常地讲起现实世界的事情了。发明那么个不靠谱的东西去卖专利的人,能有后面那一系列充满智慧充满人文关怀又深情款款的举动吗?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啊!(很有趣的是在片尾字幕中该专利的发明者署名给了彭浩翔。)
那些来应征的人们,同性恋、老年痴呆症、性冷淡、要他到深山老林里倒插门的、给肚子里的孩子找后爹的……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吧?你拿一些发生率几乎为零的事来逗我们笑,我只有两个字给你——拙劣!而且你要是有能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是你的本事,可最后不可能还是不可能,你拍了这一堆除了胳肢人有什么意义?是有助于刻画人物还是为了揭示社会现象?可能当时观众会笑两声,但过后一想,这不就是扯淡吗?而且还是瞎扯淡。
卖墓地那个稍微靠点谱,但说两句话观众都知道那人要干什么了,完了还在那儿故弄玄虚地展现那么半天,以为是多大的一个包袱呢,这在一部电影里就属于冗余信息,让人厌烦,而且这样的情节也太老套了,说实在的,五年前我给一个电视栏目写短剧的时候就用过这个情节,只不过那个是卖保险的。据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是来自于陈国富的《征婚启事》,那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其实两相对比一下就能看出端倪,《征婚启事》里面刘若英面对的应征者尽管性格各异,有的也有怪癖,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循的人物和事件,我们有认同感,这应该是现实市井喜剧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