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53更新:2024-11-23 23:27:34
本剧集有着SF文学和影视中承继的东西,如乌托邦中的未来构想,提供给表演者的饮料与《骇客帝国》的药丸的某种相似性。
反乌托邦功能的乌托邦
冰山一角的透明现代化社会出现了人类安逸生活的图景,但却不是一个没有阶级的新型未来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专制主义的军事化控制的影子。在剧集中,乌托邦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平庸的日常踏车发电,通过一种耗费人性价值与创造力来实现社会机器的运作。这种丧失活力的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成为压制性和非人性化的体制。人类的畸变不能彻底归罪于消费,每个个体都被暗处隐藏的手推动着,Hot?Show观众席的汹涌民意是大手的一个触须,置入舞台的人完全没有抵御它诱惑的能力,遮挡视线拒不观看广告的个体都受到警告。大手有一帮兄弟们,在《我们》中叫“造福主”,在《1984》中叫老大哥。个人在大手的引导下,沿着被规划好的梦想通往幸福。
体制很完善,而人很可悲,他们不信任彼此,只相信二维屏幕上碎片化的图像(像电视上的某些洗脑节目)。看不见的手决定着公众经验的走向,告诉人们谁活该被奚落,谁是最佳手淫对象,最终导致人们对欲望的消费。大手将人们控制在一种熟悉的、固定的、永远重复的欲望中,让所有人的脑袋中不约而同地反复出现过瘾的行为。
像每一个反乌托邦叙事,反叛者的理性狂怒回响在制度化的选秀节目中,但人与生俱来的奴性在大手策划的煽动下屈服了,偏离正道的反叛作为新奇的传媒看点被招安,用于自杀的碎玻璃作为表演的重要道具被妥善保管,使人致死的器具也能使人妥协,当作为反叛的锋芒装入缎面盒子,有害想象与重回人性的可能性被切除。Bing的失败并非剧集本身的失败,能够促使观众在震惊之后思考与行动。
人活在一切被操纵的乌托邦看似安逸,一天到晚都被所谓的选择所充斥,但社会从没有如此自我封闭,基本选择在那个未来世界中已经看不见了。
根本没有蓝色药丸——饮料的欺骗性
“服下蓝色药丸,故事就结束了,你将醒来并重回现实。”《Matrix》的名场面告诉我们,药丸的选择并不是幻想和现实的选择,Neo根本不可能拿走已经构成了他现实的符号性虚构,蓝色药丸是一场骗局。减压饮料也是一回事,无论喝与不喝,个体都会焦虑,都会产生从众心理,决定命运的不是个体,而是躲在公众后的那只大手。 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剧集中的未来真是个糟糕的世界。比起它拿捏个人命运更为严重的是,它竟能侵入人的幻象。作为Bing同学掩盖创伤和失败的幻象在三面镜幕播放昔日女神AV秀轰炸下破碎,Bing精神崩溃。侵入他人的幻象空间,是一种反伦理行为。Bing的痛苦不是生理痛苦,而是心理痛苦,一种由于被入侵的幻象而给他带来的羞辱。
在《1984》中,O’brein征服了Winston,因为101号牢房的老鼠(我想的是一群,而电影中只有两只,怎么也太少了!!)破坏了Winston与Julia的关系。每个人都以某些病态的内核梦想自己的世界,组织自己的快感,注定无法与他人分享,某种打击力量破坏了这种存在根基,便等同于剥夺了他的生命。不可见大手的真正恐怖之处就在这里。
看了Black.Mirror的其中一集,英剧不像美剧一季那么长,但制作得如电影一般精良。影片有两种,看完了就像高兴地吃了回爆米花的那种,过几周准忘了(大笑的、或飙高肾上腺素的),而导致精神压抑的往往有象征、隐喻的内涵,我看的这一集也不例外。
当人的生存与所梦都被看不见的手驱赶着,无论是被推向脚踏车还是Hot?Show的大舞台,还是作为符号商品的消费素材一举成名,人总是客体。作为主体却永远躲在幕后的大手实在太重要了(维持一个社会制度运转,“合理”分配每一个个体),也太可怕了。
闲话
不好归属的点放到这里来了,实在没能力展开。
事不过三 好的剧集细节很重要,3是个值得偏爱的数字(如《盗梦空间》),这一集也不例外。三次被拉动的自动贩卖机杠杆,三次大喊“不公平”的银发表演者(两次幕后一次台上),三个评委,三个在同一车间的工友兼观众。由于只看了一遍,只能写这么多了。
断层的年龄
所有出现的人员清一色成年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未成年之前的生活状况,猜测是作为社会的未来作终点栽培:a.以家庭为单位繁殖后代,因此Bing有哥哥,Abi有姐姐,母亲教她唱一代代传承的歌。b.未成年人依照天性发展,Bing身体强健,懂街舞,Abi会拉小提琴。c.成年后,分配去向完全是随机的,哪个区域有空缺便补充相同数额,因此,Abi不能去姐姐所在的满员区域。
每一个人也都单身。反正不鼓励自由恋爱,Bing与Abi在食堂的交谈很温馨,但两人所站的距离足够远,绝不是出于英国人的保守主义,而是躲过监视墙的审查。估计婚配制是随机组合(分人种),为了培养后代更少的家庭观以适应成年生活,父母的结合仅是如同蹬单车发点之后自然分配下来的任务,因此Abi的妈妈更爱孩子而不是孩子他爸。不增值点数的老年人的结局可能是安乐死。
因此,在这么一个社会,平庸的人往及时行乐的道儿上流动,有天赋的人争着往高层次跳槽。梦想是被允许的,Hot?Show就是脱身枯燥劳动的唯一机会。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Adam Smith)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虽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从这种意义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只有三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他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朱庇特"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隐喻所表达的思想是渗透在他的全部社会和道德理论之中的。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