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3更新:2024-11-23 23:56:07
经朋友介绍看柴静的《看见》,新书到手,厚厚的一本很有质感。400多页,一天半时间,我已读完一小半。柴静写自己,我看到了自己。柴静写别人,我看到了社会。柴静写自己:写出初茅炉时的浅薄,写自已如何在各种人的点播下成长成现在的样子。人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不一定哪天,突然就开了窍,不经意就成长了起来。只不过有些人长着长着就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柴静写别人:她自己的节目叫"看见",书也叫看见。也许对她来说,做为一个新闻记者,她只能把看见的原封不动不加任何观点的传递给观众。所以她写书,把电视上不能表达的,以纸媒的方式表达出来。她让你知道,哦,原来你可以这样,原来你可以那样,原来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人存在,原来事情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读《看见》,让我了解,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柴静是个好姑娘,我也是个好姑娘。
换个角度看,个人认为这本书不只记录了柴静自身的成长历程,还记录下了当前的中国。这种记录,不是波澜壮阔式的描绘,而是从柴静的每一次采访,做的每一个节目中反应出来。非典,农村征地,留守儿童,家庭暴力,正龙拍虎,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这些事件难道不就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吗?柴静从在这些事件中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她在面对这些事件时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同时通过她对这些问题的探寻,思考,也表现出她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没有豪言壮语,却又在字里行间。读的时候始终有这样一种沉重感压在心头,但柴静又会让你觉得仍有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
柴静,一个睿智,诚实,有良心的媒体人!
她写去汶川回访地震灾区的那一章,结尾处,在看到灾难过后,人们重新开始了生活,废墟上长出了绿草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是时候孕育一个生命了。在中国社会,生孩子这种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柴静这样的感情动物是需要用顿悟来让自己确信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柴静没有去做记者,她应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编剧,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她这种敏感都会在文字上得到很好的发挥、宣泄。她偏偏做了记者,这个需要客观,需要公正,需要将事实“捧”给你看的职业。除了一一叙述她见证的世事沧桑,本书还有另一条线索,就是她反反复复和自己的主观意志作斗争。
因为她看见了皇帝的新装,
所以很多人觉得她很幼稚!
太过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敢轻易评价,我只说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自己。如何看事情:有人和我说过换位思考,有人说穿上人家的鞋子走路,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你受过的教育,你所处的环境,你站的位置,你的性格,这些都决定了你看事情的态度,也决定了你的态度,柴静在书里写到,老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和陈虻发生了种种矛盾,就是这个原因。我以前老觉得自杀的人很愚蠢,后来看到一句话对我触动特别大:“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自杀,就如他们不知道如何活下去一样。”柴静在书里写道:“你要完全跳出这些条条款款,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去看这件事情。”虽然我没有达到这一步,但随着慢慢成长,也在时时自我提醒,比如看到再黑白分明的新闻预告,我也不会轻易评价,因为还没看到主角自己是如何说的,没有看到事件的全貌,和里面一个个具体的人。